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作者:35健康时间:2021-09-25
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及治疗1.子宫未发育或发育不良(1)先天性无子宫和始基子宫 先天性无子宫因双侧副中肾管形成子宫段未融合,退化所致。常合并无阴道。始基子宫为双侧副中肾管融合不久即停止发育,子宫极小,仅长1~3cm。多数无宫腔或为一个实性肌性子宫,无内膜,无月经来潮。偶可见始基子宫有宫腔和内膜。二者卵巢发育可正常。先天性无子宫或实体性始基子宫无症状,但青春期后无月经来潮,检查时才能发现。具有宫腔和内膜的始基子宫若有宫腔闭锁或无阴道,可因经血潴留或倒流出现周期性腹痛。无子宫/实体性始基子宫可不予处理;始基子宫有周期性腹痛或宫腔积血者需手术切除。(2)幼稚子宫为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形成子宫后停止发育所致,子宫体较小,可有宫腔和内膜。卵巢发育正常。幼稚子宫月经稀少,检查时可见子宫体小,相对宫颈较长。幼稚子宫主张雌激素加孕激素序贯周期治疗。2.单角子宫与残角子宫(1)单角子宫 仅一侧副中肾管正常发育形成单角子宫,同侧卵巢功能正常;另一侧副中肾管完全未发育或为形成管道,未发育侧卵巢、输卵管和肾脏往往同时却如。单角子宫常无症状,检查可见单角子宫偏小、梭形、偏离中线,伴有残角子宫者可在子宫另一侧触及小硬块。单角子宫无需处理,但孕期需要加强监护,防止子宫体扭转等。(2)残角子宫 一侧发育正常,另一侧副中肾管中下段发育缺陷,形成残角子宫,残角子宫侧有正常的卵巢及输卵管,常伴有同侧泌尿系器官发育异常。常与单角子宫同时存在,约占65%。根据残角子宫与单角子宫的解剖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I型残角子宫有宫腔,并与单角子宫宫腔相通;II型残角子宫有宫腔,但与单角子宫宫腔不相通;III型残角子宫为实体残角子宫,仅以纤维带相连于单角子宫。残角子宫若有内膜功能,且宫腔与单角宫腔不相通者,往往因经血倒流或宫腔积血出现痛经,也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若残角子宫宫腔积血时可扪及肿块,并有触痛。(3)治疗 单角子宫无需处理,但孕期需要加强监护,防止子宫体扭转等。残角子宫根据其不同类型有不同处理,若为I型残角子宫,无症状也可不予处理,II型残角子宫常会有痛经等症状,需要手术切除宫体,手术时需要同时切除同侧输卵管,避免输卵管妊娠发生,III型残角子宫无症状,无需处理。3.双子宫双子宫为两侧副中肾管未融合,各自发育形成两个单角子宫和两个宫颈,两个宫颈可分开或相连,宫颈间也可有交通管,也可为一侧宫颈发育不良、缺如,双子宫可伴有阴道纵隔或斜隔。(1)临床表现 患者多无症状,症状多与阴道异常有关,如:伴有阴道纵隔者可有性生活不适,伴有阴道无孔斜隔者可出现痛经,伴阴道有孔斜隔者月经后阴道持续少量流血,为陈旧性且淋漓不尽,或为褐色分泌物。(2)治疗 一般双子宫无需处理,伴有阴道纵隔或斜隔时,需要行阴道隔切除手术。4.双角子宫双角子宫是双侧副中肾管融合不良所致,分为完全性双角子宫(从宫颈内口处分开),不全性双角子宫(宫颈内口以上处分开)。(1)临床表现 多无临床症状,检查时可扪及宫底部有凹陷,超声检查、磁共振等有助于诊断。(2)治疗 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双角子宫有反复性流产时,可考虑行子宫矫形术。5.纵隔子宫纵隔子宫为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后,纵隔吸收受阻所致,临床可分为:完全纵隔子宫(纵隔由宫底至宫颈内口之下)和不全纵隔(纵隔终止于宫颈内口之上)。多无临床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纵隔子宫可导致不孕,其流产发生率为26%~94%,妊娠结局不良。当纵隔子宫影响生育时,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6.弓形子宫弓形子宫为宫底部发育不良,宫底中间凹陷,宫壁略凸向宫腔。多无临床症状。查体可扪及宫底部凹陷。一般不需要处理,若出现反复性流产时,可行子宫矫形术。参考资料:1.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1~373.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0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