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35健康网 >  中西药  >  止痒酊的药理机制

止痒酊的药理机制

日期:2024-11-20 访问量:4207

止痒酊通过阻断组胺释放、调节神经传导异常、抑制炎症因子刺激、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降低血液循环加速等机制来缓解瘙痒症状。其作用机制因个体差异而异,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1.组胺释放

组胺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生物胺。当这些细胞受到刺激时,它们会释放组胺,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组织水肿。非那根即盐酸异丙嗪,具有抗组胺作用,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从而抑制组胺的释放,起到止痒的作用。

2.神经传导异常

神经传导异常是指神经系统中神经信号传递出现障碍,可能导致瘙痒感。例如,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进而影响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产生异常放电,诱发瘙痒。卡马西平通过调节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功能来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和过度放电,从而缓解神经传导异常引起的瘙痒。

3.炎症因子刺激

炎症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如P物质、白介素等,这些因子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感。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因子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从而缓解瘙痒。常用口服给药包括泼尼松和甲泼尼龙;外用制剂有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

4.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会导致角质层水分丢失过快,使皮肤表面干燥,从而引起瘙痒。此外,受损的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进一步加剧瘙痒感。保湿剂如甘油、尿素可以帮助恢复皮肤的水合状态,改善皮肤屏障功能,从而减轻瘙痒。

5.血液循环加速

血液循环加速会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炎症因子更易于扩散至皮肤,导致局部微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引发瘙痒。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可通过拮抗组胺受体来抑制组胺的活性,从而减轻血液循环加速引起的瘙痒。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皮肤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必要时,医生可能会推荐进行血液学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过敏反应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