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9-06 访问量:4056
注射用尿激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溶血性贫血、颅内出血、过敏反应和伤口愈合障碍等副作用。
1.出血倾向
由于尿激酶能够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III,使纤维蛋白溶解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固,因此会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容易引起皮下、黏膜及脏器出血,严重时可导致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2.溶血性贫血
尿激酶具有较强的纤溶活性,能促进红细胞表面的纤维蛋白溶解,从而加速其破坏和溶解,引起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腰痛、发热等症状,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肾衰竭。
3.颅内出血
尿激酶可以增强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的能力,使纤维蛋白溶解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固,进而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易发生渗出或破裂。可能引发头痛、呕吐、意识丧失等严重症状,需紧急处理以防止进一步恶化。
4.过敏反应
个体对尿激酶产生免疫应答,出现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可能导致荨麻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需要立即停药并接受抗组胺药物治疗。
5.伤口愈合障碍
尿激酶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沉积来促进血液循环,但同时也会影响伤口处的组织修复过程。可能会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增加感染风险,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使用注射用尿激酶时需密切监测潜在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存在出血倾向或既往有凝血功能紊乱病史者。建议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其他凝血指标检测,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