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35健康网 >  中西药  >  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的药理机制

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的药理机制

日期:2024-10-23 访问量:3585

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外周血管扩张、黏膜肿胀减轻、组胺释放受抑以及镇静催眠作用等机制发挥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是由于药物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和突触可塑性来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的结果。例如苯巴比妥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A型受体的功能而发挥中枢抑制作用,从而产生镇静效果。

2.外周血管扩张

外周血管扩张是指马来酸氯苯那敏能够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水肿。这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抗组胺作用,可以阻断组胺H1受体,进而减少组织胺对肥大细胞的刺激,缓解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红肿等症状。

3.黏膜肿胀减轻

黏膜肿胀减轻是因为马来酸氯苯那敏能拮抗组胺受体,阻止组胺从肥大细胞释放,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如异丙嗪可用于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过敏性疾病,以达到止痒的目的。

4.组胺释放受抑

组胺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合成并储存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受到某些刺激后会被释放出来。组胺具有强烈的扩血管效应,会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以及腺体分泌增多等生理反应。马来酸氯苯那敏可以通过竞争性地占据组胺受体来阻断组胺的作用,因此具有抗组胺的效果。

5.镇静催眠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是由于药物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来调节脑内神经元活动状态的结果。苯巴比妥可促进γ-氨基丁酸的合成,提高其浓度水平,间接加强了GABA-A受体介导的氯离子通道开放频率,从而使神经元超极化程度加深,最终引起细胞膜稳定状态发生改变。

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进行治疗,同时应定期监测心率和血压变化,以免出现不良反应。针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除上述提及的药物外,还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类药物进行治疗。